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學習)其實你不認識老闆

我一個朋友,他的工作是總經理特助,他曾經計算一個讓我訝異的數據給我聽︰兩天颱風假,公司200個人沒上班,薪水要照發,辦公室租金要照付,兩天的收入要中斷。因為有人薪水高,有人薪水低,算一個人一天薪水平均1000元好了,200人 x 1000元x 2天 =40萬。辦公室租金一個月150萬,兩天相當於10萬租金成本,先不去計算公司收入中斷兩天,老闆聽到電視播報颱風假的當下,老闆心中所連結的含意是什麼?是至少50萬新台幣即將蒸發


我另一個朋友,他是個中階主管,有一天老闆心血來潮,陪著他的部門員工一起趕一個活動網頁,老闆一直對著一些無關痛癢的小細節,一改再改,把整個部門搞到三更半夜。一般人一定會想,老闆需要管這些嗎? 把廣告網頁的字弄大一點,弄小一點,左移一點、右移一點,真的能讓商品賣更好嗎? 答案肯定是不會。
『你會不會覺得很煩,會不會忍無可忍?』我問這個中階主管
『不會阿,當我是個執行工具時,我不會想這些,就好像一隻筆不會去管主人要塗改幾次。』 『這樣你不是變成一個不會思考的機器人嗎?』我繼續問
『別擔心,如果那個當下,老闆需要我是個思考工具時,我就會開始思考了。』
哇勒,如果我將來開公司,鐵定挖角他,這個員工真是太棒了。
其實有時候老闆一直改來改去,可能只是一種【初戀約會情結】,就好像你等一下跟初戀情人第一次約會,你會很在意一些很可笑的細節,衣服怎麼穿都不滿意,頭髮怎麼梳都不好看,對著鏡子練習笑,怎麼笑都覺得怪。老闆一直很緊張,一直想要出主意,可能只是來自於太重視、不希望它出任何差錯,即使他自己也意識到介入的方式很蠢,他還是會忍不住介入。




當了老闆就一定會變這樣嗎?首先,需要你問問自己…你嘗過背負家人的期望、親戚的支持、朋友的祝福,那種無法讓任何人失望的滋味嗎?你試過扛著貸款的壓力、員工的生計、股東的要求,那種無法讓自己休息的滋味嗎?你曾經發不出隔天的薪水,把自己的家當都拿去當,把房子拿去賣,把老媽的養老金借來用,把現金卡20%循環利息的錢借出來用,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員工準時下班還要對著他微笑說『辛苦了』的滋味嗎?如果你沒嘗過這種滋味,不明白是應該的。
老闆的靈魂已經賣給撒旦了,當他成為老闆的那一天,他就註定無法成為你眼中的好人。沒有一個人會想當壞人,只是老闆他沒得選擇。如果將來的某一天,你不幸當了老闆,相信我,你將會被當老闆之後機車的自己嚇到
正面的人,想著20%的成功 負面的人,想著80%的失敗
勇敢的老闆,有20%的成功率就會去試試看。請思考一下,『80%的失敗率』,代表著多少白工? 誰來做? 難道只是老闆自己做嗎?
謹慎的老闆,有80%的成功率還是會遲疑。請思考一下,這化解這些『遲疑』,要多做多少評估? 誰來估?難道只是老闆一個人估嗎?
是的,我們本來就是老闆的棋子。他花錢買了我們的時間,而且,我們沒有拒絕。他不告訴你理由、他讓你參與白工、他要求你、他利用你,這是天經地義的,因為你還在公司裡。如果老闆處處為你著想,是你的福氣,不過那不是本來就該有的,就像小7 的收銀正妹,幫你把購物袋提到門口交給你,跟你親親抱抱,90度鞠躬後謝謝光臨一樣,是多的。
但是,你確定你值得這樣被對待嗎?老闆要冒好大的風險的,知道嗎?因為,對差勁的員工善良,就是對優秀的員工殘忍。並且…如果你是優秀的員工,應該是你為老闆著想,而不是老闆為你著想。


而你真正的大老闆其實是以下四位才對:
1.【增加利潤】提高利潤的構想、業績提升的方案、常想有什麼錢是可以多賺的?
2.【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構想、節省開銷的方案、常想有什麼錢是可以少花的?
3.【增加效率】工作流程簡化的構想、如何將工作同步進行、常想是否還有更聰明的做法?
4.【減少錯誤】熟練份內的工作,勇敢面對問題、常想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下一次錯誤?
在這四位大老闆面前,你老闆都要乖乖聽你的,就算你跟老闆大小聲,他都會乖乖的(要記得留一點面子給老闆)。
因為你平常都是一直『面對』老闆,你一直站在老闆的『對面』,所以你會覺得一直在抗爭,如果你跟了以上四位大老闆,你就已經站在老闆的『旁邊』,你身上的味道將會不同,你不同於週一就在等週五的人,你不同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你不同於只在意自己福利的人,你身上的味道是一種併肩作戰的味道,老闆將會看你越看越順眼,而加薪只是看順眼後的副作用。
就算你的老闆不是很優秀,你跟著他也不該毫無所獲,因為剛才那四位大老闆該一直放在心中,你如果常找他們聊,他們將會讓你很清楚你現在的老闆不好在哪裡,你將會練習一件大部份人沒想過卻很重要的事,就是…如果我是老闆,我該怎麼做?
轉載自馬克網誌

(政策)中科三期環評無效案 法界:環署挑戰憲政體制


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七星基地開發案(以下簡稱中科三期)環評遭最高行政法院撤銷定讞之後,敗訴的環保署拒命中科三期停工,並於7日發表新聞稿,批評最高行政法院及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是有「無效用、無意義及破壞現行環評體制判決的疑慮」,引發多位法律界人士激烈反彈,於2月10日假台北律師公會會議室召開座談會,高喊「搶救最高行政法院尊嚴,不容行政機關踐踏司法」。
從「不解」到「挑戰」判決
1月23日判決消息傳出後,環保署曾發表新聞表示對敗訴的判決感到「不解」。從後來環保署的表現與發言來看,與會法律專家強烈質疑,環保署自始至終都未曾瞭解最高法院判決意旨,也未曾依判決結果檢討反省。
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委林三加律師指出,最高行政法院判決農民勝訴,不僅是認同中科三期應進二階環評、原環評審查有重大瑕疵等主張,更確立了司法介入環評機制之明確標準,以及司法與行政互相制衡的憲政體制。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書明載:環保署「在開發單位為提出健康風險評估之情形下,遽認對國民健康及安全無重大影響,無須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而為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之審查,即構成未考慮相關因素,裁量濫用之違法。」
但對於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環保署違法濫用裁量權,環保署不但未虛心檢討,更反過來挑戰司法審查的範圍權限,指「法院應尊重(環評)獨立委員會專業審查及判斷之裁量判斷餘地」,更批評判決是有「無效用、無意義及破壞現行環評體制判決的疑慮」,遭環保團體與法律專家質疑是不尊重最高行政法院專業獨立客觀之司法審查,直接挑戰國家司法體系與憲政體制。
環保署在文章中聲稱,環評法第8條規定「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應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屬高度不確定法律概念,需藉環評委員之專業對高度科技專業性事實認定,並藉討論獲得共識或表決予以具體化」。
堅守司法正義,法律人動起來
「正義不是只有拿著天平,還有拿著寶劍。」打贏中科三期環評官司後,林三加律師正號召法律界人士發起連署,嚴正呼籲行政機關必須尊重最高行政法院的 終局確定判決,「否則環評法治將被嚴重破壞」,不僅要「保護司法的尊嚴、也保護環評法治不被扭曲,維護國家環境及人民生命健康之安全。」「司法做為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絕不棄守!」
林三加道出法律人面對行政機關「踐踏司法尊嚴」永不妥協的堅持。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台灣6企業 入選世界名牌5百強


更新日期:2010/02/10 02:33 大陸新聞中心�𨰃x北報導
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𨰃x北報導】
由世界著名品牌大會主辦機構世界品牌組織等單位推選的年度「世界著名品牌五百強」名單,九日在北京公布,台灣鴻海科技、國泰人壽、中油台塑、廣達電腦及華碩電腦等六家公司入選名牌五百強,營業收入皆逾百億美元
由美中經貿投資總商會、美國世界著名企業聯盟聯合推選的二○○九年度「世界著名品牌五百強」名單九日公布,大陸共七十九個品牌企業入選,香港有三家企業入選,台灣則有六家。香港入選知名品牌包括長江實業、來寶集團及怡和集團。
大陸入選的企業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神華集團、海爾集團、國家電網、工商銀行、中國移動、建設銀行、中國人壽、中國銀行、一汽集團、東風汽車、聯想集團、大唐集團、美的集團等。世界著名品牌大會主席、美中經貿投資總商會會長周茳釤鈞表示,要入選世界著名品牌有幾項主要標準,如過去十五年該企業在經營、管理、品牌提升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表現。

大企業願對資深員工加薪 砍菜鳥薪不手軟


更新日期:2010/02/10 12:05
調查指出,相同年資的員工,企業規模愈大,起薪愈高,幅度相差將近兩成。不過,規模相同的企業,對於不同年資的薪資調整幅度卻很兩極,員工人數五百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對於年資七到九年的資深員工,去年薪資比前年提高百分之三;對於經驗不足的菜鳥,薪資反而比前年減少百分之三。(張雅惠報導)
這份調查由1111人力銀行進行,受訪者是去年登錄履歷的求職者,填寫目前或者前一份工作的月薪,年資,以及公司規模。結果發現,公司規模愈大,對於資深員工和職場菜鳥的薪資愈兩極。
公司規模五百人到一千人,或者一千到兩千人,或者兩千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年資一年以下的上班族,2009年薪資普遍比2008年薪資減少百分之三以上,平均月薪減少一千多元;但是,年資七到九年的上班族,2009年薪資卻比2008年增加百分之一點五到四不等,平均月薪反而增加一千五百多元。1111公關總監何啟聖說,人才培養不容易,規模愈大的企業愈想留住資深核心人才。
「大企業可能比較著重有經歷的,比較小的企業願意給新鮮人機會」調查也發現,相同年資的人,公司規模愈大,薪水愈高!年資一年以下,五十人以內的小公司,2009年平均月薪兩萬六千多元,比兩千人以上大企業還少四千八百多元,幅度相差一成八;年資七到九年,五十人以內的小公司,平均月薪三萬五千多元,比兩千人以上大企業還少六千五百多元,幅度也是一成八。

名家觀點�𨰃x灣IT產業景氣續旺

經濟日報╱張忠本】
2010.02.05 03:41 am
聖經中曾有一個「焚而不毀」的異象,最近我常用來形容台灣在去年金融海嘯中的際遇。回想2008年底到2009年初台灣的產業急速衰退,一些工廠開工率僅及三成,甚至有售價跌至現金成本以下,企業減薪、裁員、放無薪假。
2009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空前-10%,奄奄一息。
但是第二季後,受到全球經濟擴張政策影響,特別是新興國家,中國、印度及中南美洲巴西等需求急速擴大,台灣產業從急單到景氣持續回升,中國擴大內需、家電下鄉是主要推力。2009年第四季相對於前一年同期經濟成長率可能是6%。2009年12月迄今原是外銷傳統淡季,目前景氣卻反常、甚至春節期間許多工廠要加班趕貨。張忠謀董事長預測IT產業繁榮景氣將持續到2011年。
分析IT產業特別景氣的原因,首先是全球景氣復甦。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2009年-1.1%,轉為2010年3.3%;美國將從-2.5%轉為2.2%,德國從-4.8%轉為1.5%,日本從-5.4%轉為0.8%。
其次是亞洲經濟崛起。今年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將帶動亞洲國家的繁榮。如2009年中國、印度、印尼、越南經濟成長表現就十分亮眼,2010年將更上一層樓;中國經濟成長率從去年的8.6%增至今年9.8%,印度6.4%變7.5%,印尼4.5%變5.5%,越南5.1%變6.8%。亞洲四小龍也將逆轉勝,韓國從0.1%轉4.1%,香港-2.5%轉4.2%,新加坡-1.9%轉4.7%,台灣-2.7%轉4.4%。
第三個因素是新技術的商機。IT產業因為「產品」、「技術」與「應用」的創新,淘汰了舊產品,創造了新的流行需求。2010年有特別多創新的商機,如LED背光源的液晶電視、藍光光碟機(BD)、3D液晶面板、顯示器、Wintel 7、NetBook,因此PC、液晶電視、光碟機,都將興起換機潮。
而電子書、微型投影機等創新產品,則將倍數成長。因此相關的零組件LED、IC、PCB、液晶面板等也將同步上揚。
最後則是台灣產業優勢。台灣IT產業營運效率的優勢在良率高、交期快、成本低、彈性大、效率優。
同時,產業鏈完整,垂直整合零組件及原材料,水平開發新型式、新規格產品如NetBook及山寨板手機,甚至能開創新的營運模式如IC代工,並有兼具設計與製造特色的ODM。
因此任何IT創新產品都有賴台灣生產,如LED背光源液晶電視雖是三星及夏普領先推出,但從LED晶粒、Light Bar、印刷電路板,到背光模組,含面板及散熱材料,都以台商為供應的主力。又如Apple無論開發任何一代iPhone,或平板電腦從IC、面板、電池模組到組裝等,也多是台商供應。
2009年1月在景氣最低迷,各方學者、名嘴等在唱衰台灣時,筆者發表「台灣IT產業依然常青」一文,闡述台灣IT產業的競爭優勢,並認為當時電子業景氣衰退,完全係受金融海嘯、全球買氣低迷所致,無涉台灣IT產業國際競爭力。
景氣衰退只是一時,台灣IT產業不久仍將再振雄風。如今IT產業景氣發展正如所述,只是看到當前的繁榮景氣,當時唱衰政府、奚落產業的名嘴與學者,是否也該還一個公道。
(作者是亞太產業分析協會資深產業顧問、拓墣產業研究所董事)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壓力大小測試!!!

心理醫生說,圖片與心理承受力有關,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強,圖片轉動越快。美國曾經以此作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測試,他看到的圖片是高速旋轉的,而大部分的 老人和兒童看這幅圖片是靜止的。☆ 測壓力 ☆慢〃代表你在生活上的壓力不大>>恭喜你噢!!繼續保持^____^快〃代表你在生活上的壓力很大>>多睡覺紓解壓力芭,,眼睛會抗議的一下快一下慢〃生活要正常有時候壓力大有時候壓力小,對生體也不好!!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留意!房市泡沫危機

【聯合晚報╱記者吳孟庭╱台北報導】
惠譽信評示警警訊
(1) 台灣房價上漲 有擴散現象警訊
(2) 亞洲房地產 近年漲幅達1倍警訊
(3) 北市精華地段 有扭曲現象
中國甚至台灣的房市是否出現泡沫危機?惠譽信評金融機構評等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表示,泡沫是無法預測的,但亞洲房地產近年價格漲幅高達1倍的現象,可成為一個警訊。
李信佳指出,整個亞洲尤其東北亞,從2003年第二季到現在,每個國家的房地產漲幅都是一倍以上,包含台灣去年年增率2成,台北市房價平均複合增長率更是11到12%,香港漲幅則達130%,中國4年間更達170%,「泡沫本來是一個發展階段,沒人知道什麼時候會破掉,但這種種跡象有這麼快的漲幅,就是一個徵兆。」
台灣另外一個泡沫徵兆就是「上漲有擴散現象」。雖然台灣沒有全面性上漲,但他說,台灣在早兩年,剛開始漲的只是精華區域,但最近中古屋的漲幅很大,另外,從精華地段也擴張到二、三線城市如新莊、板橋都開始上漲,這是從去年下半年就已經發生的,他擔心以後可否控制。
由於漲幅太大,各國國家都開始做行政介入,他舉例香港去年中要求銀行貸放成數降到6成,2000萬港元以下房子貸放成數不超過8、9成,韓國去年底也有調整,例如漢城去年貸放成數降到5成,精華區降到4成,其他地方稍微鬆一點到6 成。
另外,中國不但要升息、準備率也要調升、並採取加稅手段等。不過這些措施有沒有效果,他認為還要再觀察,因為今年1月份放款就超過1兆。
而台灣,他表示在貸放成數是有控管,但目前除了豪宅稅,也沒其他明顯措施讓漲幅冷卻。因此目前來看房市是否有泡沫化危機,他認為這個階段尚無法定義是泡沫形成初期還是中期。
因此,未來他認為應該要關注的是升息問題,過去房貸付1.5%利率,租金回報率2%,很多人買房再租,但升息可能造成租金回報率越接近房貸利率,造成房屋賣壓出現,買方需求量小,房價會疊,背房壓力變大。
而大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會牽動到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台灣央行的貨幣政策也不能單獨做決定,因此升息問題將是關鍵但又複雜的。

為什麼這麼努力卻越過越苦?揭開薪水不漲真相

誰偷了我的血汗錢!
製作人:劉佩修 撰文者:楊少強、賴寧寧 研究員:陳泳翰
10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近3成,但上班族實質薪水卻倒退嚕,還要負擔7成所得稅,我們辛苦創造出來的財富,被誰剝奪

10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近3成,但雇用人數超過5萬人的31個主要行業中,近8成實質薪水倒退嚕。(攝影者.楊文財)十二年前,我年薪一百三十萬,現在剩下八十萬,這工作做了二十六年,從來沒想到,有一天,年薪會低於十六個月,只剩十三個月。 我是台北工專電子工程科畢業,工作不難找,宏有通知我面試,那時,宏在南京東路,非常小,面試我沒去。我如果去宏,現在就不得了。 薪水變少,很多人生計畫都改變了。
我四十八年次,以前計畫四十五歲退休,因為,一百三十萬年薪,十年後變兩百萬,這很合理吧? 現在工作不穩定,老闆一天到晚說要裁員,我年紀比較大,萬一離開,只好創業,創業要有本錢,風險又大;我想做到六十五歲,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那時候? 你問我是不是要更認真(工作)?ㄟ,我本來工作就很認真,每年考績不是甲等就是特優,現在呢,(要保住工作)就要更配合老闆了。 ──一位中年受雇者的心聲 停滯的十年,經濟成長、薪資不漲 「財富不屬於擁有它而屬於享受它的人。」這是美國開國元老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名言。不過在台灣,這句話應改成「財富不屬於創造它,而屬於享受它的人。」 創造財富的人,卻不能享受財富,這正是目前台灣多數受薪階級處境。 為什麼說「不能享受財富」?先看以下數字。 去年,台灣全體民間企業受雇者(工業與服務業,不含農林漁牧業)平均月薪為四萬三千元,相較於一九九九年,十年薪資略成長五•四%。扣除物價後的實質薪資,十年來不增反減,變負四•三%!雇用人數超過五萬人的三十一個主要行業中,近八成實質薪水倒退嚕!但,這十年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俗稱經濟規模)成長達二九•四%,扣除物價後的實質成長一七•五%,GDP與薪資嚴重脫勾! 將時間拉長,一九九○年代以前,台灣的GDP與薪資同方向成長,兩條線亦步亦趨、緊緊相隨;然而,九○年以後,這兩條線卻像分手的情人,貌合神離、漸行漸遠。 以台灣的經濟規模來說,只要一年GDP成長約三%至四%,至少也多創造三千至四千億元,但這些錢究竟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經濟成長的果實,一般勞工卻分不到? GDP 是一個國家內部生產出來的財貨與勞務的「總價值」。把這個「總價值」想像為一顆橘子,分配成三塊,一塊切給政府(間接稅淨額如營業稅),一塊切給企業(企業盈餘),一塊切給受雇者(受雇者報酬)。
在台灣,二○○八年受雇者報酬占GDP約四七%,遠較日、美、法、英、德等主要國家低;企業盈餘占GDP比重達四八%,遠較上述國家高;政府分到五%,較上述國家低。可見,台灣的企業(含股東)分到的橘子比別國大塊。 再從就業者結構來看,台灣就業總人口約一千零四百萬人,民間受雇者占比近七成,遠較雇主與公務員多。按理說,受雇者薪資應與其創造的GDP同步,既然十年GDP成長三成,薪資也該漲三成。 對主政者而言,這是經濟成長的十年,但對許多上班族而言,這是薪水停滯、萎縮的十年。不管景氣是什麼燈號、出口成長多少、股市上漲多少、政府減了多少稅,都跟民眾的荷包無關。 全球化與政策謬誤,拉低工資 信心,反映在對薪資的預期上。難怪民眾對政府的信心,也像薪水般,欲振乏力。 薪水為什麼不見了?辛勤栽種的橘子,被誰拿走了? 「如果不是labor(勞工)拿去,就是政府跟資本家拿去嘛!政府拿的其實越來越少(指稅捐),所以是資本家拿去的多。」經建會前主委陳博志說。 為什麼資本家拿得多?有大環境因素,也有台灣本身的因素。 大環境因素是國際貿易全球化。貿易通常會使兩國生產要素(例如勞工薪資)價格趨於一致,在經濟學中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 「要素價格均等化」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森(P.A.Samuelson)所提出,它的基本原理是,當兩國密切貿易往來時,若本國某種生產要素較外國貴,產品的成本較高,企業將改到外國去生產,於是本國這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會減少,它的價格也會下降,與外國的要素價格接近。 一九七○及八○年代,台灣主要的貿易夥伴多是美、歐、日等已開發地區,台灣的薪資水準明顯增加,以八○年代來說,平均薪資年成長一○.七%,當時的經濟成長和一般民眾的感受非常接近。
但從九○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的貿易夥伴逐漸轉向東南亞等開發中國家,後來更以中國大陸為重心,受到對岸勞工薪資較低的向下拉力,台灣的勞工薪資開始停滯。 「近十年中國製低價商品充斥世界,國內產業升級與轉型速度不夠快,國內廠商為提高競爭力,致力壓低生產成本,勞工薪資受到壓抑,這也是勞工薪資所得十年來原地踏步的另一個原因。」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接受本刊訪問時坦言。 台灣本身的因素有三個:獨厚科技業、稅制不公、管制服務業。政府稅制不公的兩隻手,讓所得分配日益惡化——一隻手是「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簡稱促產條例),另一隻手是綜合所得稅。 謬誤一:獨厚科技業,加速M型化 一九九一年,促產條例實施,以高科技為主的資本密集產業享有免營利事業所得稅或股東投資抵減綜合所得稅的優惠。當初這些租稅優惠,無非希望這些製造業能提升競爭力,但二十年過去,台灣製造業仍以代工為主要模式。經建會分析台灣的「貿易條件」(每單位出口能換到的進口量,越少表示出口價值越低),二○○三年之後明顯惡化,原因就是台灣的製造業未能掌握關鍵技術,使得台灣無法主導出口價格。即使很多製造業廠商知道他們必須朝設計、品牌發展才有生存空間,但無法拋棄舊思維,加上稅負優惠,缺乏轉型誘因,長久以來安於代工模式。「他們會想,我只要做代工、接單又可以活好幾年,或者可以仿冒,為什麼要冒險做設計?」台灣經濟研究院六所所長楊家彥認為。 政府稅負政策朝科技業傾斜,無非想藉出口帶動經濟成長;但,科技業減稅,傳統產業、服務業卻不減稅,等於變相懲罰後者,競爭條件不平等。 有了減稅加持,科技業獲利普遍比服務業高,也較有能力提高員工薪資。「這十年來,從各產業看,台灣製造業薪資成長尚可,但服務業薪資成長太慢,以致整體產業薪資成長不足。」胡仲英指出。 觀察台灣主要行業過去十年薪資漲幅排行榜,電腦相關製造業受雇者薪資漲幅均名列前茅,這只是薪資,還不包括配股! 促產條例為製造業減了多少稅?根據財政部資料,十年稅損達八千五百億元,相當於全國二•二年的個人綜合所得稅!意即,若促產受惠廠商這十年正常繳稅,全國人民二•二年不用繳所得稅。 科技業稅率有多低?資料顯示,二○○七年IC設計業聯發科有效稅率僅四•二%,面板廠奇美約五%、友達三•六%、華映二•二%、台積電九•六%。相較當年營所稅率為二五%(目前降為二○%),一般企業賺一百元,須上繳二十五元,諸多盈餘百億元以上的科技業者,賺一百元卻只上繳個位數,這公平嗎? 如果說,科技業者拿高額補貼,創造比其他產業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GDP還勉強說得過去,但科技業占總就業人口不到七%,含科技業在內的製造業占總就業人口二七%,產值占GDP比重兩成;扮演內需主力的服務業,就業人口近六成,占GDP的比重更達七成。隨著科技業外移,未來雇用人口只會越來越少。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表示,薪資成長的速度跟不上GDP,與電子業不需要低階勞動,薪水高的高階勞動又被派到國外有關,「以晶圓廠為例,投資一千億元的晶圓廠,需要的是碩士以上的人力,而且,只需要兩千人。」 創造較少就業機會的產業,得到的租稅優惠,反而比創造較多就業機會的產業多,凸顯政府「輕就業、重成長」思維,讓資源往少數人身上集中,加速財富M型化。 可以說,不見的薪水,是被政府以稅負手段,拿給高獲利卻少繳稅的企業與其大股東。 謬誤二:稅制不公,受薪族繳稅多 政府另一隻稅負不公的手,是「重課勞力所得,輕課資本利得」的個人綜合所得稅(以下簡稱綜所稅)。它雖沒讓薪水變少,卻讓受薪階級實質可支配所得變薄。
台灣的綜所稅來自三塊,第一塊是薪資所得,由受雇者繳納;第二塊是資本利得,包括現金股利、銀行利息與房租收入;第三塊是執行業務所得,由自立營生者繳納,例如律師費、表演費、版稅。以二○○八年來說,這三塊比率依序為七三.三一%、二○•五%、六.一九%,綜所稅多由受薪階級承擔。 按理說,資本利得越高者,越屬於M型的富人端,稅率應越高;但實際上,目前證券交易所得、土地交易所得均免稅,這兩塊最肥,卻不必繳稅,導致所得稅根本無法反映實際收入。此外,保險費、儲蓄投資、捐贈等扣除減免利益,也往高所得者集中。 「薪水階級不只越來越弱勢,還得負擔七成的所得稅,這就是民怨所在。因為,經濟問題會造成所得問題,所得問題會變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最後就導致政治問題。」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朱浩民說。 據統計,在台灣,用政府社福支出來進行的所得重分配效果,比課稅效果大將近十倍,顯示台灣以稅收改善所得分配的效果極糟。如果,各項稅負減免的範圍越來越大,政府終將因為稅收不足,減少對低所得者的救濟。 學理上,政府應該用稅負改善所得分配,但我們的政府,卻用稅負讓貧富差距擴大! 政策偏向資本密集產業與富人,衍生另一個現象,中小型、微型企業主,敵不過大企業的威脅,越來越多人從小老闆變成企業雇員。 觀察主計處資料,從一九九一年促產條例實施那年開始,至二○○八年這十八年間,老闆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從二四%降至一八%,勞工的比重,卻從五六%升至六七%。 對照台灣GDP的三大塊,受雇者報酬近年沒有成長,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從食物鏈上端往下掉,分食原本就不大的餅,平均薪資當然下滑。此外,受雇者變多,勞動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也讓雇主更有籌碼壓低工資。 謬誤三:服務業管制多,競爭力低落 另一個讓薪資不漲的原因,是占國內就業人口六成的服務業,競爭力低落。競爭力低落的原因,來自高度管制。 台灣雇用人數前三大的服務業為批發零售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後兩者就是被管制的行業。例如金融業,台灣的金融法規相當多,管制過嚴使業者無法以服務創新吸引顧客,只能削價競爭;此外,台灣的銀行業又無退場機制,經營不善或被業者亂搞而負債累累的銀行,政府還負責救援,銀行又何必進步?政大教授殷乃平就表示,台灣的金融業因政府管制,根本沒有國際競爭力。 交通運輸業受到管制也頗多,例如公車多掌握在地方政府之手,外來競爭者少,導致進步遲緩。楊家彥以自身經驗為例:「我在國外坐公車,什麼時間到什麼站是可以掌握的,可是台灣公車發展三十幾年了,這點都還做不到。」 因人口老化而被看好的醫療服務業,在台灣被高度管制。楊家彥指出,健保制度將醫療資源框限住,又規定許多照護機構只能由非營利的財團法人才可經營,無形中限制一些有創意的經營資源進入該產業,其人力也無法提升。 政府強調要發展的旅遊業,在台灣也屬特許行業,分為甲、乙、丙三種,有執照才能營業,但是在歐美,旅遊業多採開放;由於遊業都有跨業經營的需求,涉及餐飲、交通運輸、住宿等食衣住行各環節,若旅行業者要有執照才能經營,「結果服務內容就變成:這些業務除了旅行業者能做,其他行業通通不准做。」楊家彥說。 重重管制使服務業無法提升,也缺乏誘因做產業升級,服務業研發支出占整體產業研發支出不到五%,結果就是台灣服務業只能做本土,根本跨不出國門。 美、荷、英等國,其服務業出口有鉅額順差,台灣的服務業絕大部分項目是鉅額逆差;在全球服務業中,台灣亦微不足道——台灣服務業貿易總產值占世界比率僅有○.九%,日本占三.九%,香港與新加坡也各占二.一%。 缺乏競爭力,服務業只能從壓低成本來獲利。朱浩民舉例,以往屬高所得族群的銀行業,薪資已大不如前,「台灣十年前大學畢業生,進銀行的月薪大約三萬二千元到三萬六千元,現在,降到二萬八千元到三萬二千元。」 當多數人薪資不漲,除了影響其家計,至少還有以下三項衝擊: 一、人民緊縮消費:內需不振,將影響經濟發展。 二、人才流失:可移動的人才往薪水較高的國家跑。 三、生育率下降:薪資沒有展望,又如何敢生兒育女? 面對薪資低迷,政府該做的事,就是提升台灣勞工的生產力。 生產力與薪資直接相關,一般人談到薪資,往往誤認為薪資高就表示人事成本高,其實正確的情況是:如果台灣人的薪資比中國工人高兩倍,但生產力卻比中國工人高五倍,對企業來說,雇用台灣工人還是比中國工人划算,台灣工人還是有競爭優勢。 解方:除管制、廢補貼、重內需 政府應持續改革高等教育、再造技職教育,讓台灣勞工的生產力比對手高。這些都需要長遠的計畫與投入,無法短期見效,但這些也都是「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的重要工作。 此外,台灣須發展內需產業、特別是服務業,但這不意味政府須挹注資金或補貼來扶植某一種產業。「我們都以為政府比較聰明,實際上不是,」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舉例,美國在一九八九年做一個大規模人力調查,結論是未來十到二十年觀光業會大幅發展,因此鼓勵民眾到旅行社去工作;結果十年之後,觀光業確實大幅發展,但觀光業的人才需求下降,因為網路購票取代了旅行社買賣機票人員。 陳博志說,以前台灣肝炎比例很高,政府認為發展肝炎疫苗一定有競爭力,於是從法國買回技術,還花費數十億元蓋了一座保生藥廠。「結果打完幾年後,人家新技術出來,我們那個東西通通完蛋,幾十億通通不見。」過去諸如「兩兆雙星」之類的例子證明,由政府挑選重點產業發展,往往皆以失敗收場。 政府該做的,是去除補貼、廢除管制,讓業者在公平的環境下各憑本事競爭。 雖然促產條例在去年底落日,但政府緊接著推出「產業創新條例」(立法院二月將審理),這種補貼究竟有多大效果?誰拿到好處?哪些人會付出代價?肥了誰?瘦了誰?值得三思。 民眾對經濟的感受,是建立在薪資上,而不是GDP上。 政府應改變重成長、輕就業,重出口、輕內需,重富人、輕平民的思維,讓薪資跟上經濟成長,才可能還富於民,贏得人心。 延伸閱讀:受薪階級,繳稅最多! 政府個人綜所稅來源占比 薪資73.31% 現金股利、利息、租賃20.5% 其他(執行業務所得等)6.19% 資料來源:97年中華民國賦稅年報 延伸閱讀:台灣重大事件 影響你我薪水
1991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實施:高科技等資本密集產業可減免稅,造成國內產業結構失衡。 1991 政府開放赴大陸投資:台商登陸投資快速成長,台灣薪資成長率由一○•五%一路下滑至○八年的○•○二%。
1992 台灣以觀察員身分重返WTO前身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1993 台灣對大陸出超超過台灣對全球出超:赴大陸投資設廠者增加,台灣失業率開始上揚,十六年成長四倍。
1995 WTO成立,台灣提交入會申請。 2002 台灣成為WTO會員國:進入全球化市場,產業外移更形嚴重。 2002 大陸首度超越美國,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夥伴。
2009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過去十年促產造成稅損八千五百億元,等於二•二年全國個人綜合所得稅稅收。 2010 政府推出產業創新條例,引發爭議。
小辭典_GDP [ 隱藏 ]
GDP(國內生產毛額)指一定時間內,一國內部生產所有商品與服務市價的總和。由於創造出來的價值,分配至政府、企業、員工,故從「所得面」看,GDP切為3塊:間接稅淨額(政府)、受雇人員報酬(員工)、營業盈餘(企業)。台灣受雇人員報酬占比近年維持46%至47%間,較日、美、法、英、德等主要國家低。

台北縣的五個博物館 免門票囉!!!

990101
縣立博物館(5館1園)免收門票入館
提供民眾假日休閒的好去處,並鼓勵社會大眾館參觀博物館,自99年1月1日起免收門票入館。
鶯歌陶瓷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黃金博物館、林本源園邸
(鶯歌陶瓷博物館86772727-858)、(十三行博物館2619133轉201)、(淡水古蹟博物館26295390-14)、(黃金博物館24962800-2870)、(林本源園邸29653061)

台北縣 最新施政要點

990101
臺北縣建築工程泥漿管理要點
為有效管理轄區內建築工程泥漿類剩餘土石方,避免產出過程造成環境破壞與災害,以維護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及增進市容觀瞻,特訂定本要點。
工務局
1999、(02)29603456分機5726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希望大家給我們一些建議!!穿好衣服的雍和網站

~~~哈哈~我們的網站終於完整了~~~感謝雍和效率佳的HAPPY小姐,用心完成~~~給他點鼓勵吧~~也希望大家給我們中肯的建議!!(要中肯喔)
雍和建設官方網站
http://www.eongher-co.com/